Kaiyun中国官方平台 - 商业航天与太空经济领军企业

Kaiyun中国官方平台 - 商业航天与太空经济领军企业

中国“星链”悄然崛起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8-12 21:56:22 点击数: 

  

中国“星链”悄然崛起

  8月9日,中国低轨卫星传来好消息——00点31分,吉利控股旗下的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一箭11星,成功将“吉利星座”第四轨卫星发射进预定轨道。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2025年7月底以来,中国星网GW星座发射频率显著提升,发射间隔从一到两个月缩短到3-5天,组网速度明显加快。

  此外,千帆星座的发射招标也已经启动,海南商发的1号和2号发射工位开启常态化发射工作,大型民营液体火箭也将陆续首飞,可重复使用实验稳步开展,民营火箭企业开始IPO辅导,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这则消息:“星链卫星突然大规模坠落。”这些“新闻”短视频往往配上紧张的音乐,让人觉得星链发生了突发的大事件。

  这个消息的来源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航天中心物理学家丹尼奥利维拉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显示,从2020年至2024年间,有583颗“星链”卫星坠落地球。而且坠落速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21年,有78颗“星链”卫星坠落。2024年,则有多达316颗“星链”卫星在大气层中烧毁。

  首先要明确的是,“583颗星链卫星坠落”是真,但并非一口气落下,而是5年时间的累计数字。其次要注意的是,2020年只坠落2颗、2024年坠落316颗,但SpaceX星链卫星发射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2024年一年就发射了超过1900颗,平均4.1天就发射一批。

  其实,星链卫星落回地球并不是新鲜事。根据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依托自研的天智巨星座研判平台,长期跟踪研究星链系统及其每颗卫星的运行情况而给出的结果显示,截至2025年6月9日,SpaceX公司已累计发射星链卫星8875颗,其中已陨落1163颗、在轨4577颗,其余多数处于爬升入轨阶段,少数处于陨落下降阶段。

  “陨落”并不一定意味着故障,原因可能有:发射阶段异常、试验任务完成、卫星寿命到期、在轨运行故障。

  如V1.0版本的星链卫星有717颗陨落,其中将近300颗卫星的寿命已经超过4年,再加上仍在轨服务的,寿命超过4年的卫星占比75%,基本符合设计预期。

  而此次NASA公布的“583颗”坠落的卫星,仅计算地磁暴直接导致的陨落。根据SpaceX官方初步调查,这批卫星在最近一次地磁风暴中受到强烈干扰,电子设备出现异常,导致部分卫星无法修复,最终脱离轨道控制,自行进入大气层焚毁。

  但这个消息对SpaceX和马斯克来说终究是有着相当破坏力的,马斯克也在X平台上紧急回应:“我们早有预案。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完全在可控范围内。Starlink系统会自动优化并补发替代卫星。”

  虽然星链计划仍在推进,2024年发射卫星数量又创下新高,但讽刺的是,正是由于SpaceX的星链计划在很多国家顺利运营,也导致了对其“垄断互联网”的担忧。再加上马斯克对政治愈发深入的参与,其对右翼观点的高调拥护,更是加剧了SpaceX推行星链服务的难度。

  而星链未来也许并不是无可替代,包括巴西和玻利维亚等在内的国家,或是与马斯克有了摩擦,或是不信任马斯克和SpaceX,已经与中国的低轨卫星服务商接触,甚至达成了合作。

  没有“个人英雄”,也没有“企业帝国”,“中国星链”却在悄无声息之中迅速崛起。

  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10月4日上午,苏联人将一颗小型金属球送入了轨道,抢先一步。这个小型金属球被称为“斯普特尼克号”,它让美国突然发现,苏联已经在关键领域领先了。在那之后,NASA应运而生,美国的STEM科学教育也被激烈推进。

  斯普特尼克号和苏联都已经成为历史,但“斯普特尼克时刻”——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关键领域被超过的时刻——的感受,被牢牢记住。从这个角度看,也不难理解当OpenAI卷起全球AI浪潮之后,美国为何那般重视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第一个震撼时刻来自DeepSeek的R1推理模型问世,彼时“斯普特尼克时刻”被屡屡提及。

  “星链”实际上是马斯克SpaceX公司低轨卫星名称,“中国星链”指的是中国的低轨卫星。

  低轨卫星通常指运行在距地表300-2000公里轨道高度的航天器。凭借其近地轨道特性,这类卫星在通信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传输延迟极低、信号衰减较小,因而成为构建全球卫星互联网系统的理想载体。

  时至今日,我国向ITU申请的数量总数已达5.13万颗。其中数量超过万颗的星座计划有三个:中国星网的GW星座共计规划发射1.3颗卫星;上海垣信牵头建设的“千帆星座”即“G60星座”预计到2030年底形成超1.5万颗低轨卫星部署;蓝箭航天旗下的鸿擎科技主导的鸿鹄星座则申请了1万颗。

  这是什么概念呢?根据ITU数据,如果考虑到频谱分配,低轨最多只能容纳6万颗左右的卫星。目前各国申请数量已经超过7万颗,中国远超其他国家。美国是个例外,SpaceX的Starlink星链计划申请了4.2颗卫星。

  ITU的规矩是,轨道与频段资源按申报时间顺序分配,先申报者优先使用,后入局者需主动避让。而且部署有时效规定,自首颗卫星投入使用起的两年内完成至少 10%的部署、五年内达成50%、七年内实现100%。所以光“占坑”还不够,得在一定时间内部署才行。

  发射卫星最多的自然是SpaceX,截至2024年12月,星链卫星的发射总数已经达到了7213颗。

  但“中国星链”也突然加速。比如在去年8月,千帆星座(G60星链计划)首批18颗商业组网卫星——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一口气把18颗卫星送上太空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早期我国卫星单颗发射,实现目标遥遥无期。而SpaceX的星链计划则采用的是可堆叠平板构型卫星,“一箭18颗”意味着这种方式在国内商业卫星市场也得以验证并陆续落地。

  彼时千帆星座宣布,2024年的目标是要发射108颗星,到2030年底,千帆星座最终将打造超过一万颗的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组网,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震撼也来自融资消息。去年2月,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垣信”)融资67亿元,刷新了我国卫星企业单笔融资的纪录。

  也是从2024年开始,外界开始追问,下一个“斯普特尼克时刻”是不是会发生在低轨卫星领域?有意思的是,在“中国星链”的舞台上,看不到某一个企业成为绝对的主角,更没有某个人成为明星,这与SpaceX与马斯克在美国低轨卫星领域的表现截然不同。

  不搞“企业帝国”,不讲个人英雄主义,这正是其感到猝不及防、担心“斯普特尼克时刻”到来的关键因素。

  不搞“企业帝国”,不代表没有瞩目的卫星企业。不讲个人英雄主义,不代表没有关键人物。

  八年前,秦健从上海市松江区区长的位置上卸任,转任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并兼任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主导上海国资在科技与信息产业的投资布局。

  秦健六零年代出生、九零年代攻读系统工程专业,后进入上海化工厂,从车间调度实习生逐步晋升至厂长助理、副总经理,最终于1999年担任上海化工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

  其后,他曾经在上海太平洋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又调任到华谊集团,主导集团战略规划和产业升级。2014年,秦健从华谊集团被调到上海市松江区,并于次年当选区长,负责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工作。

  工学背景、企业管理经验(制造业运营)、统筹能力(区域经济规划)及国资投资背景(资源整合)为其在卫星星座项目中的战略决策与执行奠定了综合优势。

  次年,垣信首批两颗试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2021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式发布G60星链计划(又称“千帆星座”)。而“G60科创走廊”,最早正是2016年松江区提出的,彼时秦健还是区长。

  “中国星链”被按下加速键。秦健的履历决定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和马斯克、SpaceX走的路径完全不同。

  2024年,随着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一箭十八星”发射,将18颗卫星送入近极地轨道,千帆星座完成第一批组网卫星发射,其后几乎每隔两个月,就会有下一批发射,最近的在3月,已经是第五批。

  把时间拨回到十年前,2015年,美国SpaceX公司提出「星链」计划,引发了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的竞赛。

  中国反应很快,国家多部委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当2018年SpaceX的星链计划正式官宣并启动时,中国的低轨卫星“国家队”和民营航天公司也已经出手。

  其后的数年间,马斯克的星链计划迅速膨胀,但中国星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显得有些平静。背后是一次重要的整合,国网项目诞生。国网项目的目标是规划发射约1.3万颗卫星,优先保障国内通信需求,逐步拓展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而“千帆星座”项目则是另一重补充,是中国首个进入正式组网阶段的巨型低轨商业卫星星座,其目标是通过部署1.5万颗卫星,为全球用户提供宽带互联网服务。通过市场化融资(如67亿元A轮融资)和产业链整合(如格思航天负责卫星制造),计划形成超200亿元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

  SpaceX星链计划离不开NASA的订单输血(政府业务占SpaceX营收70%),而中国商业航天融合了市场活力与国家战略资源;SpaceX需自建星舰基地,单座发射台造价几亿美元,中国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采用“国家队建设-民营租用”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但目前单次发射的卫星数量以及卫星制造成本仍需降低;除此之外,马斯克星链计划降低成本的手段是垂直整合,自制大部分部件,而中国航天通过“链长制”将零部件企业纳入标准化体系。

  当马斯克用星链计划为SpaceX“企业帝国”添砖加瓦的时候,以千帆星座“中国星链”则讲求产业整合。在外界看来很突然,背后却已是多年的耕耘。

  抛开了个人英雄主义和企业帝国,也让千帆星座成为SpaceX星链在国际上的强力竞争对手。

  根据《连线》,一些国家对马斯克的政治活动及其对星链项目的影响日益警惕,千帆或许更容易赢得国际市场。

  Kaiyun网站

  4月,Rest of World也发文,称中国的卫星互联网新贵垣信正将目标对准星链,该公司一直在进入那些让马斯克受阻的市场。

  2024年,马斯克的星链控制着近三分之二的在轨活跃卫星,远远领先于英国的OneWeb和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等竞争对手,后者仅发射了两颗原型卫星。

  马斯克的星链早在2022年就获得巴西国家通讯局的许可,得以推行服务。星链在巴西迅速发展,占据了当地互联网服务超过45%的市场份额,更是覆盖约 90% 的亚马逊地区。

  但是,随着马斯克收购推特(后改名X)、并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之后,摩擦开始产生。去年,马斯克拒绝在X平台上删除几个“极端账号”,巴西不仅一度封禁X,还将X和星链在巴西的账户均冻结,并扣除了330万美元才解冻。

  也是在这件事情之后,巴西政府希望引入多个供应商,避免市场垄断,提升对抗服务中断及潜在安全风险的能力。上海垣信和巴西国有电信机构Telebras于2024年11月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千帆星座”在2026年开启巴西地区的卫星互联网服务。

  据《纽约时报》报道,尽管星链在南美攻城略地,但是玻利维亚这个国家拒绝其进入。玻利维亚并非不需要低轨卫星互联网服务,除了本国最大的城市之外,其他地区大多网速极慢,打开网页都卡顿。担忧同样来自对星链的不信任,星链在其开展业务的每个国家都获得了不受约束的主导地位,这让玻利维亚感受到了危险的气息。

  目前,玻利维亚拥有一颗中国制造的通信卫星,自2013年发射后一直在运行。这颗卫星目前由玻利维亚航天局负责管理。

  但这颗卫星正逼近寿命临界点(预计2028年燃料枯竭)。为保障国家通信连续性,玻政府将卫星替代计划提上议程,并初步与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接洽,探讨租用或合作共建其新型卫星网络的方案。

  目前,上海垣信已在六个市场开展业务:巴西、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阿曼、巴基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计划在2025年再进入20多个国家,包括印度、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根廷以及非洲许多国家。

  中国的两个核心项目,国网和千帆,都在稳步推进中。秦健已经卸任联合董事长,不再是垣信法定代表人。他已经奔赴下一站,接替张素心担任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标志其从卫星通信领域回归半导体行业核心管理层。

  从具体的发射节奏来看,SpaceX星链计划仍然显著领先。仅2024年一年就发射了1982颗卫星,1962颗入轨,只有20颗失败。

  而千帆星座的发射进度还在百颗左右,今年的目标是到年底实现648颗卫星发射的计划,难度不可谓不大。再考虑到其需要在2030年完成1.5万颗的目标,足见现实与目标的差距仍须弥合。

移动商城

移动商城

抖音店铺二维码

抖音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

快手店铺二维码

手机:15718048981

邮箱:81857679@qq.com

地址: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光辉镇虎家梁村一组

Copyright © 2025 Kaiyun中国大陆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